国际学校曾是北上广等地中产家庭的理想选择,它们被视为孩子接受精英教育和通往世界名校的捷径,即便年均学费高达二三十万元。然而,这一热潮正悄然降温,中产家庭因经济压力、教育期望与现实的差距,以及对教育理念的反思,纷纷重新考虑子女的教育路径。
近年来全球经济放缓,中产家庭面临财务紧缩,以往不惜重金投入的海外游学、高价兴趣班等教育开支成为负担。暑假期间,不少家庭已开始削减这类额外花费,转而寻求性价比更高的教育选项。新学期伊始,国际学校的教室里出现了明显的空位,部分班级学生数量锐减,显示出这股撤离趋势。
以上海的Liliana家庭为例,这对高知父母原计划通过国际学校为孩子铺设通往英美名校的道路。但随着外资企业业绩下滑和互联网行业寒冬,家庭收入不再稳定,国际学校的高额学费和未来留学费用成为不可承受之重。他们最终决定让孩子转回公立学校,以减轻经济压力。然而,教育环境的突变让孩子在适应上遇到困难,成绩下滑和心理压力成为了新挑战。
国际学校本身的问题也不容忽视,包括学费持续攀升、学校运营不稳定乃至突然关闭的事件频发,教学质量与管理问题也屡被家长诟病,进一步动摇了中产家庭的信心。在此背景下,一些家庭开始探索其他出路:转向教学质量可靠且费用相对合理的公立学校国际部,或直接将孩子送往海外私立学校接受更纯粹的国际教育。还有家庭选择让孩子脱离传统学校体系,进入全日制语培机构专注备考国际课程,以期高效直通海外大学,这种模式被称为“脱产学习”。
这一系列变动,反映了中产家庭教育观念的深刻转型——从追求“精英”标签到注重教育的实际价值与家庭经济的平衡,寻找更能适应孩子个性化需求的教育方案。国际学校的退热,也映射出教育市场日益多元化的趋势,为不同家庭提供了更广泛的选择空间,鼓励着家长们作出更为理性和个性化的教育决策。鸡娃断供,中产家庭纷纷逃离国际学校!(来源:中华网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