鹿台岗遗址位于杞县东部的裴村店乡,距杞县县城12公里。3月2日,《开封日报》全媒体摄制组吕树建、游银华等一行8人来到这里,在鹿台岗村委的大门前,一个须弥座式的标志牌赫然映入大家的视野,标志牌上阴刻着“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鹿台岗遗址”,落款时间为2006年5月25日。陪同采访的杞县文联党组书记、主席周清怀告诉记者,遗址就压在鹿台岗小学和村委办公室下面,并向记者讲述了鹿台岗村名的由来。
(摄影:李丹丹)
关于鹿台岗村名由来,有一个动人的传说,据传,远古时期这个地方气候宜人,植物繁茂,麋鹿成群,方圆数百里皆有沼泽,沼泽地带有一块高岗,高岗上居住着一个氏族,氏族常年以狩猎为生。一天,氏族首领在狩猎中发现了一群鹿,便率领族人全力围剿。恰逢此时另一个氏族也在追击鹿群,两个氏族两面夹击,终于将鹿群俘获。但为了争夺战利品,双方发生激烈冲突,并展开血战,最终居住在岗上的氏族获胜。为了纪念胜利,氏族人将高岗命名为得鹿岗,后经几千年的演变成了鹿台岗,这就是鹿台岗村名的来历。”
为了寻找鹿台岗遗址真实的面貌,我们绕着鹿台岗村委和小学的外墙来到了遗址的东北角,这是一裸露遗址文化内涵的小土丘。仔细剥开一层层黑灰色的土,便能随处捡拾到一些刻有绳纹、锥纹和方格纹的陶器的残片,周清怀拿着这些陶器残片说,根据陶片的饰纹和粗糙程度判断,这些器物应为龙山文化时期和先商文化时期的遗物,距今有4000多年的历史。这块东西宽约120米,南北长150米,总面积1.4万平方米的文化类型遗址,到底有怎样的文化内涵?据了解,从上世纪50年代考古界开始对其进行观察和研究,随着其文化面貌的不断揭示,“鹿台岗”愈来愈被专家学者所关注,被世人所了解。1959年,河南省文物工作者在此考察,采集了鬲腿、鬲当、泥质灰色陶器残片、砂质褐色陶片、鹿角化石、蛋壳陶片、骨针等,当年被中共杞县委员会以商代遗址的内涵公布其为文物保护单位。1963年,河南省人民政府将“鹿台岗遗址”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为了寻找夏代夏、商两大古族文化的分界线,1989年至1990年郑州大学考古专业86级师生和开封市博物馆的考古人员对“鹿台岗遗址”进行了一系列发掘,发现了仰韶、龙山、先商、岳石、早商、晚商、春秋时期的文化遗存。这一惊世发现,证明了杞县在夏时期,以杞县为中心的惠济河与涡河之间是华夏、东夷、先商三大古族的交汇地,从而揭开了“鹿台岗遗址”的神秘面纱。
(摄影:李丹丹)
“原始社会的龙山时期已是较为发达的农耕文明社会,对历法和天象的研究颇为重视,在鹿台岗遗址里还有一个重大发现,那就是发现了鹿台岗原始天文台遗址。”站在鹿台岗小学前面的小广场上,周清怀指着他脚下踩着的地方说:“这儿就是当年鹿台岗原始天文台遗址发现处。”据考古发掘报告表明:鹿台岗原始天文台遗址是1990年杞县鹿台岗遗址发掘出土的龙山文化Ⅰ号、Ⅱ号、H75特殊遗迹。Ⅰ号遗迹内圆外方的房屋基址大体上就是一个地平日晷的模型,其内室为天盘,外室为地盘,中心柱洞位置的柱则为立杆。故Ⅰ号遗迹应为立杆测影天文台遗址。H75号遗迹是一座地下天文台和天文仪器。观测者站在圆坑的底部,则自下而上渐次增大的圆坑自然圈出一个范围有限的圆形天区,它能够帮助你很快确定方位,锁定观测目标。“坐井观天”的成语便由此而来。Ⅱ号遗迹则是将二者融合在一起,以便互相参证,使历法编制更加精确、适用。Ⅰ号遗迹、Ⅱ号遗迹、H75三处遗迹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天象观测系统,是远古时期较为先进的天文观测台。
当然,也有考古专家和学者对Ⅰ号、Ⅱ号、H75号遗迹持有异议,认为这三处遗迹不是天文台遗址,而是远古先民祭祀遗址,究竟孰是孰非?相信随着考古发掘研究的逐步深入,蒙在鹿台岗遗迹的脸上的神秘面纱会被逐步撩开。(杞县文联 李丹丹)